2013年11月24日 星期日

互動設計概論

※ 【溝通的藝術】(p.23-26)
• 「美國數學家克勞德•夏農 (Claude Shannon)在1948年10月,發表了著名的(通訊的數學理論 A Mathematical Theory of Communication),這篇論文可以說是現代通訊理論研究的開端,夏農也因此被尊稱為資訊理論之父。
• 夏農在這篇論文中,將資訊系統界定為五大部份:資訊源頭 (information source)、傳遞器 (transmitter)、通道 (channel)、接收器 (receiver) 和目的地 (destination)。夏農的研究重點,在於闡述資訊傳遞時所必須克服的基本問題,並且為通訊的相關研究找出一個合理的概念模型。
tn_claude%20shannon1.jpg
(夏農和他著名的人工智慧電子鼠。圖檔來源:Bell Labs (上圖)。夏農提出的「通訊的數學理論」。圖表繪製:葉謹睿 (下圖))
• 著名的現代設計大師伊姆斯夫婦 (Ray and Charles Eames),在1953年拍攝一部名為《通信入門》(A Communication Primer)的影片,這部影片中,伊姆斯夫婦除了進一步闡述夏農的論述之外,還特別將它的設計與藝術創作結合在一起,討論創作者與觀眾之間的連結。」
tn_ray%20and%20charles%20eames.jpg
(伊姆斯夫婦根據夏農理論所繪製的通訊理論圖表。圖表繪製:葉謹睿 (下圖))
※【心智模式的建立】 (p. 26-29)
• 「心智模式的概念,由蘇格蘭心理及哲學家肯尼斯•克雷克 (Kenneth James Williams Craik) 在 1943年首度提出。
• 在認知科學之中,這個名詞一方面指人類的長期記憶中隱含關於世界的心靈地圖 (Mind Map),另一方面,則是指我們日常推理過程中短暫的理解。長期根深蒂固的信念,會主導短暫的心智模式。短暫心智模式的日積月累,也會逐漸潛移默化影響長期養成的信念。
• 唐納•諾曼 (Donald Norman) 在 1986年,曾經以圖表來解釋互動設計心智模式的三個概念。」
tn_Dondld%20Norman.jpg
(互動設計心智模式的三個層面。圖表繪製:葉謹睿 (下圖))
※【程序與工具-六個方法】(p.60-67)
• 「著名的19世紀德國物理、生理學家赫曼•馮•赫姆霍茲 (Hermann con Helmholtz),曾經將創意發想分成『飽合』、『蘊釀』和『靈光乍現』三個階段。…透過研究調查得來的知識,其實才是創意最好的出發點。
1. 量化評估 (Quantitative Measurement)
2. 問卷 (Survey)
3. 焦點團體 (Focus Group)
4. 面談 (Interview)
5. 實境調查 (Contextual Inquiry)
6. 文化探測 (Cultural Probe)
• 量化評估的結果,比較接近於描述一個社會現象,適合用來表達客觀事實、局外人的觀點、破除迷思和偵測規則性。另一種研究的典型是質化研究 (Qualitative Research )。質化研究比較主觀,與個案緊密連結,也比較能夠表達個人觀點,因此有助於深入瞭解使用者,面談、實境調查和文化探測都是質化研究的典型。」
tn_the%20principles%20of%20interaction%20design%20in%20the%20postdigital%20age.jpg
※ 書目資料:
書名:互動設計概論:後數位時代的網站、介面、產品及軟體設計的原則
作者:葉謹睿
ISBN 978-986-282-001-8,繁體中文
台北市:藝術家
初版;191面; 2010年;
定價:NT$380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