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體注意力在互聯網上的流動(四)網絡的黏度
|
計算士 發表於 2012-2-1 12:52:14 |
![]() ![]() 置身於人類的交通輸運系統,把自己想象成隨機游走的粒子,來觀察思考這個系統,會得到許多有趣的發現。 上圖左是香港的地鐵,右是上海某商場。問這兩個系統有何本質不同? 答,前者的目標是最大效率地將客流輸運出系統,後者的目標是最大程度地將客流保持在系統內。 香港地鐵有一個亮點,就是它便捷的換乘機制。在各個主要換乘站(不同顏色的路線交接的地方),同一層平台的另一邊月台並不是同路線的回程車,而是另外一個路線的列車。符合常識地,我們可以假設80%在換乘站下車的旅客都是為了去另外一個路線(而不是往回坐),這種換乘設計使得這些乘客只要走幾步到另一端月台等候就可以。如果兩端的列車差不多同時抵達,乘客甚至不必在地鐵站內逗留。 另外20%有其他需求的旅客則需要付出較多的成本,走樓梯或者坐電梯去另外一層平台候車。 奇怪的是,雖然這幾年北京的新建地鐵參考了香港的設計(背後是京港地鐵公司),例如月台上的玻璃門等等,但這種最核心的設計卻沒學到手。不管是換乘站還是普通站台,同一層平台的另一端月台一律是回程車。這樣大部分換乘站下車的乘客都要走樓梯才能去其他線路(因為電梯又往往是壞的或者不開) ,造成了地鐵內部,尤其是樓梯口的極端擁堵。而至於像西直門(已經有三年沒回去了,不知道現在是不是還是這樣)這樣換乘要先出站再進站,轉個車動輒花掉半個小時的糟糕設計,其形成機制完全超出了正常人類的想象。 與地鐵這類輸運系統相反,商場內部輸運系統的設計遵循截然不同的價值觀。如上圖(左)所示,我們見到的大部分商場,往往是上樓的電梯聚集在商場的一端,下樓的電梯聚集在另一端(未顯示在圖中) 。這是為了強迫顧客經過商場的各個櫃台。有些極端不友好的商場,故意把電梯藏在迷宮般的一大堆櫃台裡面,顧客顧客不繞遍所有櫃台就找不到離開的路。 如果我們對一個輸運系統定義一個變量,叫做「黏度」,我們就可以定量地比較不同系統的輸運效率。如何計算黏度?考慮公式M~F^\gamma。F代表系統的流,例如在北京地鐵系統達到平衡態時(進=出)進出地鐵系統的人員數量;M代表系統的存,例如平衡態時停留在地鐵系統內的人員數量,\gamma就是黏度。對商場也可以計算類似的指標。 香港地鐵的黏度很小,上海商城的黏度很大。到底是黏度大好還是黏度小好?取決於系統的目標。如果系統把隨機游走的粒子(地鐵內的乘客)的時間看做成本,要盡量降低成本,就要低黏度;如果系統把粒子的時間看做是收益(商場裡的顧客),要盡量增加收益,就要提升黏度。我們可以對粒子計算平均逗留時間t。它測量粒子從進入系統到離開系統所停留的平均時間。顯然,系統的黏度與粒子的平均逗留時間是正相關的。 從演化的視角來看,隨著系統的進化,它的黏度應該是越來越接近最優目標。例如地鐵的黏度越來越小,商場的黏度越來越大。 本系列的前幾篇文章指出,我們可以把互聯網看做是一個集體注意力在信息資源之間流動的網絡。那麼,從輸運系統的角度看,互聯網的黏度究竟是高一點好,還是低一點好呢? 早期的互聯網研究指出,互聯網是一個「小世界」。小世界的說法源於美國心理學家Milgram的一個實驗,他讓隨機抽樣的一批美國人通過自己的熟人給隨機抽樣的另一批美國人傳遞信件,發現平均只要傳遞6步信件就可以抵達對方手中。Watts,Barabasi等人驗證了互聯網上的小世界規律,即雖然網絡的規模在以幾何方式急劇擴大,但網站之間的平均超鏈接路徑的程度只以代數級別增加。後來Kleinberg,Page等人繼承這個傳統,研究了在一個小世界的互聯網結構中搜索資源所需要的最短時間。 從小世界的傳統出發,互聯網的黏度是越低越好的。因為這種思路把用戶的時間t當做成本,希望能盡量降低用戶在互聯網上搜索信息的時間成本。 那麼,從互聯網建成以來,20年過去了, 用戶在互聯網上的平均逗留時間是在不斷降低嗎? 顯然不是的,根據我們每個人的經驗,用戶在互聯網上的平均逗留時間是越來越長了。所以,這種「小世界」的觀點並沒有理解互聯網的本質。 我們認為互聯網的成長依賴於用戶的注意力流。進入web2.0時代後,這個趨勢更加明顯了。每天Facebook,Youtube等網站要增加以TB為單位的信息,這些都是用戶時間所帶來的。所以,互聯網不是一個地鐵,而更像是一個商場。它希望能盡量地留住用戶不要下線。與商場不同的是,互聯網上不存在「找不到電梯」的問題,用戶隨時都可以關閉網頁。所以,互聯網必須不斷提升自己的好玩性,新奇性,來吸引用戶。我們看到,作為一個系統,互聯網的黏度其實是越來越大了。 最後,以一個有趣的小故事結束本篇。 就好像實際的股票操作員並不一定依賴定量金融模型做決策一樣,計算機科學家們的「小世界」理論也並不一定被網站管理員接受。我曾經向一個有建設商業網站經驗的同學抱怨,許多機構的網站上很難找到該機構的電話熱線等聯系方式。這個同學的回答一語驚醒夢中人: 「要是讓你這麼簡單就找到電話號碼,而改用打電話的方式了解信息,那建設網站的目的何在呢?」 聽完這個回答,我一下子想到了網站地圖、商場結構、電話語音導航*之間的秘密聯系。 這一類高黏度輸運系統的目的,本來就是將用戶盡量留在系統裡面。** *你是不是曾撥過信用卡的熱線,結果沮喪地發現根據語音提示選了無數次「1」,「2」,「3」後,還是找不到人工服務? **值得一提的是,北京地鐵的設計也許並不一定像看起來那麼愚蠢。先進的技術無法使用,往往有著其社會現實基礎。在地鐵運力不夠(例如月台的大小,列車車廂數目)的情況下,如果一味降低黏度,加速客流, 很容易出現事故。這個時候讓大多數乘客到另外一層平台換車,實際上相當於以爬樓梯的方式強迫乘客在地鐵裡排隊,取得增加黏度的效果。這種強迫排隊的手段,我們在旅游景點的高峰期的售票點門口也常常能看到。同時,香港的某些系統也有令人惱火的時候,由於人工服務成本的高昂,在香港撥打移動運營商或者銀行的客服電話,要在迷宮般的語音導航中找到客服代表的難度要比大陸的同類服務難度大很多。 互聯網數據分析師joeghwu稱黏度為「網站迷失度」,發過一篇有趣的博客討論過這個問題。 http://www.swarmagents.com/bs/forum/viewblog.asp?id=17708&%40order%2Alastdate%2Bdesc |
2013年11月24日 星期日
集體注意力在互聯網上的流動(四)網絡的黏度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標籤
- 人力資源 (1)
- 人力資源管理 (2)
- 人口學 (1)
- 人生規劃 (1)
- 人因工程 (1)
- 人因介面 (1)
- 人格 (2)
- 人資 (1)
- 人機介面 (1)
- 八卦 (1)
- 工作 (1)
- 工業設計 (3)
- 互動 (1)
- 公益 (1)
- 心理學 (6)
- 心智模式 (1)
- 文化 (2)
- 文化差異 (1)
- 文化部 (1)
- 文學 (1)
- 世界末日 (1)
- 台灣文化 (1)
- 未來科技 (3)
- 生物 (3)
- 生涯規劃 (1)
- 皮亞傑 (1)
- 立體列印 (1)
- 企業 (3)
- 同志 (1)
- 好文 (2)
- 字型 (1)
- 老師 (1)
- 色彩學 (1)
- 行銷 (1)
- 吳叡人 (1)
- 沈芯菱 (1)
- 身障 (1)
- 使用者設計 (1)
- 使用者經驗 (2)
- 命理 (1)
- 物理 (1)
- 社會企業 (1)
- 社會學 (2)
- 社群媒體 (1)
- 哈瑪星 (1)
- 帝國主義 (1)
- 後設資料 (1)
- 政治 (2)
- 相機 (1)
- 科幻 (4)
- 科技 (1)
- 紀錄片 (1)
- 面試 (1)
- 革命 (1)
- 徐子涵 (1)
- 旅行 (1)
- 書 (1)
- 剪接 (1)
- 動物 (1)
- 專訪 (3)
- 捷運 (1)
- 推論 (1)
- 教育 (1)
- 教學 (1)
- 產品 (2)
- 產業 (1)
- 視知覺 (1)
- 視覺化 (1)
- 符號互動論 (1)
- 設計 (4)
- 陰謀論 (1)
- 創業 (4)
- 智力 (1)
- 無神論 (1)
- 程式 (1)
- 程式語言 (3)
- 策展 (1)
- 診斷書 (1)
- 雅虎 (1)
- 黑克松 (1)
- 黑客松 (2)
- 傳播理論 (1)
- 想法 (2)
- 搜尋 (1)
- 新聞 (1)
- 新聞學 (1)
- 經濟 (1)
- 經濟學 (3)
- 腦波 (1)
- 解析度 (1)
- 資本主義 (1)
- 遊戲 (1)
- 電子紙 (1)
- 電子商務 (1)
- 電話 (1)
- 像素 (1)
- 圖片 (1)
- 夢想 (1)
- 實驗 (1)
- 演講 (1)
- 網頁 (1)
- 網站 (1)
- 網路 (5)
- 網路文化 (1)
- 網路界 (1)
- 網路創業 (1)
- 網路趨勢 (1)
- 認知心理學 (1)
- 語言學 (2)
- 需求 (1)
- 履歷 (1)
- 廣告 (1)
- 影片 (5)
- 數位書寫 (1)
- 數位傳播 (1)
- 論壇 (1)
- 銷售 (1)
- 歷史 (2)
- 鋼琴 (1)
- 錯覺 (1)
- 勵志 (2)
- 聲波 (1)
- 聲音 (1)
- 薪水 (1)
- 趨勢 (4)
- 點子 (2)
- 簡報 (3)
- 簡報技巧 (1)
- 職涯 (2)
- 職業 (5)
- 轉場動畫 (1)
- 醫學成像 (1)
- 醫療 (1)
- 邊際效應 (1)
- 寶石方塊 (1)
- 攝影 (1)
- 鑑識學 (1)
- 觀點 (1)
- Android (1)
- Anthropology (1)
- Atomsphere (1)
- Audition (1)
- AutoHotkey (7)
- Badminton (2)
- Behavior (1)
- Biology (8)
- Blog (1)
- Blogger (2)
- Book (3)
- Bookmarklet (1)
- Camara (1)
- Chinese (3)
- Climate (1)
- Code for Tomorrow (1)
- Cognizance (2)
- Compare (1)
- Computer (3)
- Computer Language (7)
- Concept (1)
- Conitive Psychology (1)
- Culture (3)
- Data (1)
- Design (3)
- DNA (1)
- Dream (1)
- Economics (3)
- Editor (3)
- Education (1)
- English (4)
- Experiment (2)
- FaceBook (2)
- Finance (1)
- Firefox (6)
- Font (1)
- Game (2)
- Geoscience (2)
- Google (4)
- Google Map (1)
- Grammar (1)
- Great (2)
- GTD (2)
- HCI (1)
- History (6)
- Idea (4)
- IME (4)
- Industry (1)
- Internet (4)
- IT (1)
- JavaScript (2)
- Jokes (1)
- Knowledge (1)
- Language (8)
- Law (1)
- Learning (3)
- Linguistics (10)
- Manage (1)
- Map (2)
- Math (3)
- Medicine (1)
- Method (1)
- Mind (1)
- Movie (1)
- Music (1)
- Nature (3)
- Need (1)
- News (1)
- Obama (1)
- Open software (1)
- OpenID (1)
- PDLang (2)
- Personality (2)
- Philosophy (4)
- Phone (2)
- Physics (1)
- Piaget (1)
- Picture (2)
- Pinterest (1)
- PKM (1)
- Prezi (1)
- Psychology (14)
- Python (2)
- Resume (1)
- Revolution (1)
- Rumor (1)
- Sale (1)
- Science (5)
- Sikuli (5)
- Social Media (1)
- Society (5)
- Software (12)
- Speech (1)
- Sport (1)
- Sprint (1)
- Stationery (2)
- Statistic (1)
- System (1)
- Taiwan (1)
- Technology (9)
- Ted (1)
- Test (1)
- Trend (5)
- UI (5)
- UX (1)
- Video (3)
- ViewPoint (1)
- Visualization (1)
- WebPage (1)
- WebService (3)
- Website (6)
- Windows (3)
- Yahoo (1)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